车企竞逐人形机器人赛道:掘金万亿蓝海,探寻第二增长曲线
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,人形机器人赛道正成为车企争相布局的新战场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试生产阶段便定下 2025 年 5000 台的目标,其最新 17 秒演示视频中,机器人步态稳健、摆臂自然,AI 技术与汽车同源的优势尽显,而这只是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冰山一角。
国内车企同样嗅觉敏锐,上汽、奇瑞、小米、小鹏、广汽等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纷纷通过自研、合作、投资等方式入局,力求实现 “造车 + 造人” 的双线发展。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指出,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:塑造高科技品牌形象、降低未来人力成本、对标特斯拉的标杆效应。不过他也坦言,当前人形机器人更多是为车企站台,实际应用价值尚待挖掘,行业仍处于摸索阶段。
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,是吸引车企跨界的核心动力。花旗银行预测,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 7 万亿美元,数量达 6.48 亿台;《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》也预计,2029 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 750 亿元,占世界总量的 32.7%。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,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,既能助力车企技术多元化与产业升级,又能使其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。
从实际行动来看,各大车企已纷纷迈出步伐。奇瑞与 AiMOGA 团队联合打造的人形机器人,不仅在国内展厅为来宾服务,还远赴马来西亚完成海外首秀;广汽集团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GoMate;上汽集团通过投资参与相关企业发展;小鹏汽车更是计划 2026 年实现 AI 机器人 Iron 的规模工业化量产。
车企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并非偶然。汽车分析师任万付表示,科技发展带来的产业技术融合是关键,激光雷达、算力、AI 智能等技术的进步,加之车企天然具备的丰富实训环境,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土壤。梅松林进一步指出,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感知、决策、执行流程及核心技术基础上存在相似性,智能驾驶的底层技术能够移植应用。
尽管前景广阔,人形机器人赛道仍挑战重重。目前其最大的难题在于难以真正落地实现实用价值。对此,梅松林建议车企从总装车间生产线等场景入手,先打造专才机器人,逐步拓展应用范围;江瀚则强调,车企需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,通过优化研发流程、加强供应链管理等方式,在技术领先与成本可控间找到平衡点。随着政策支持不断加码,车企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探索,正为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无限想象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9月6日上午,在崂山区政府西塔楼一楼大厅,崂山区科创委联合沙子口街道、大石社区启动了为期5天的大石村农民水彩画展。本次画
2021-09-08 12:23在5米高空作业,将数吨重的火车车轮或者小到几十斤的ldquo;铁疙瘩rdquo;安全装卸到位,可能谁也不会把这一切和一个
2021-09-03 11:10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规律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每一步都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,那作为家长的我们,该如何顺应孩子的成长
2021-08-30 18:502021年7月19日,备受关注的2021第五届中国家居品牌大会在广州启幕,现场发布2020-2021中国家居十大优选品牌
2021-07-26 01:28